曾经,有一位青年导演小林,他执导的战争片以黑暗压抑的风格闻名。在他的作品中,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坚信世界本质黑暗,唯有如此才能引发观众深思,因此在他的镜头下,战争场景惨无人道,人物命运多舛。这些作品曾备受赞誉,被视为深刻反思战争的佳作。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研究者们发现小林的许多情节并非基于历史真实,而是他为追求震撼效果凭空虚构。媒体开始批评他的作品华而不实、误导观众。这些批评声逐渐在互联网上发酵,一些文学网站的编辑部却将这一现象推向极端。他们抓住媒体批评这一点,肆意编造夸张的故事,将原本只是作品虚构的问题,延伸到小林个人生活及品德上,造谣诋毁。
互联网正是这样一个造谣生事者的天堂,就像在嬉笑怒骂的环境下炸开了锅。而那些在网络上受到挫折的人,也学会了小林作品中的“迁怒无辜”之法。他们在遭遇批评或不顺时,便在网络上随意抹黑他人,妄图转移视线。整个互联网仿佛被黑暗笼罩,谣言四起,人们相互指责,社会陷入混乱。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小林某天出门时,被一个因网络谣言而精神崩溃的粉丝误伤,导致重伤住院。在病床上,他痛苦地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意识到黑暗的始终是一些错误的人做出了坏的选择。如果世人看到了更多黑暗面,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更加黑暗。而自己曾经做的一切,都只是渲染的艺术效果,夸张的表演,毫无意义。
小林决定改变一切的方法是他开始公开向公众道歉,承认自己作品的虚构性质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倡导真实的创作,呼吁大家停止互相指责和造谣。他还成立了一个文学监督组织,对网络文学进行审核,确保内容真实可靠。
但事实上更大的危机正在人的心里,眼里,小林走出那些影音店的时候,里面全都是一些充满了暴力角逐,和机智狡猾的斗争片。这可能让一部分人变得更加聪明。作为一个导演,他为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而觉得力不从心。他相信人在害怕的时候会做对的认知,就像自己相信黑暗可以促使他在阴霾中寻找光明,战争可以让人们反省。于是他又写了一部作品《世界末日与毁灭危在旦夕》,这部电影题材发布以后,仍然受到了所有电影爱好者的关注。经典的台词,发人深省的思考,就像他的呼吁,很多人因此流下了眼泪。但是仍然持续的是,并没有解决这些社会的黑暗面。可能就像鬼故事,鬼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样一篇犀利的影评,批判他不应该把社会写的那么黑暗。但还是很多媒体喜欢作品本身。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小林看网评真的非常愤怒了,他迁怒于一个爱情文学的作者佐伊。只要看到不好的评论,就去赞一下她的阳春三月的咸水故事。因为他觉得他怎么每天写的东西都是些完全不关心国家大事的,毫无责任感的一个人,然后又是和和睦睦家庭美满,男主角爱女主角爱到撕心裂肺的哭,就一定要在一起。他每次上网就会在底下评论这个佐伊,提出质疑,佐伊就耐心的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写。然后小林在看佐伊的文章的时候,被深深的感动了。因为他觉得人生每一段都是路,可能这才是幸福的所在吧,拥有一大片女性读者,被爱的光环围绕。后来这些内容被一些网评发现了,他们觉得,可能人是逐渐互相学习的。互联网上的风气就好了很多。
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觉得这些文学的文章让人感到快乐,网络环境逐渐改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不再盲目追求黑暗刺激,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与真实。小林也以新的身份重新投身创作,这次他选择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向观众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世界在经历了这场黑暗的洗礼后,逐渐走向光明,人们也学会了以理性和包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公。挫折只是挫折的本身,阴影也是其中的一种消极,但是并不会消失,生活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