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碳平衡逻辑的规划方案与服装产业实际消耗数据的流量值计

2023-10-21 15:02

服装产业的碳平衡方案预估及流量计算数据分析


1.快时尚,滞留特征,再生产比率


实际上这个逻辑主要是树立流量意识,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意识形态。流量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应该直接制约于人均收入。这个是加快刺激性消耗的假设。规划的目的还是达到产业碳平衡的计算,从而做到人均碳平衡的都市消耗参考范围。年产值与年消耗的差异性。滞留特征。再生产比率。城市产业平均消耗值范围。碳平衡切实可行的具体内容。


首先基于人均消费的棉花产量?

一亩地低产约200公斤棉花,1公斤棉花+1公斤氨纶晴纶等纤维=2公斤织物 那么计算量单位则是公斤。

也就是说,200公斤棉花混纺成400公斤的织物。1公斤氨纶晴纶纯棉混纺织物约2米左右,3米的大概30-40丝,比较薄。因此夏季款式5-10月打底衫,薄款,弹力棉销售,每天5-20件/店,繁华商业区 30-50家门店按每天5-20件,30*20=600或, 50*20=1000件


薄款打底衫:

就薄款打底衫来说,
最大1000件,每天,最少250件或者0销售。那么,5-10月这一共5个月薄款打底衫,用的棉花是多少呢?
最大1000/天*1.2米一件=1200米,1200/3米一公斤=400公斤布,=200公斤棉花。棉花再除以二,等于200斤棉花/天。一亩棉花地一年收成200公斤,5个月用棉花3万公斤,约150亩地。(低产棉花地)
还有200斤可能滞销或者来年再卖。又或者制作成高级填充物,冬季再销售。
比如高级棉衣,棉花填充1斤已经非常重了。200公斤大概200件。所以冬天的棉衣卖的少。

一个店卖5-10件左右/天。50家店=50件/天


但事实证明按住户算,商业棉衣饱和率比较快。

那么200件棉衣,大约1个星期内全部买完。


也就是1亩地,夏季用品实际上一个商业区是用不完的。但是冬季用品,1亩地的棉花,不仅仅不够,而是制作成本也非常高。

可以想象的是一亩棉花地,和一个商区,大概1天,会使用掉一亩地的棉花。那么旧衣服回收以旧换新,则成为环境保护的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织物回收,回收棉。对于棉花这种物质而言,一般情况,除了本身的农作物农田以外,其它的基本都是回收再生产。因此在生产关系当中,高质量的产品往往更体现其价值。比如说抗皱,抗电,抗磨损,等一系列的制作工艺优势。因此才会出现,长期大量的织物纺织品的创作,而每年的农作物产量也足够担负起城市的供给。产生供大于求的结果。因此创作与灵感,在这里就发挥了作用。人们更喜欢为品位而买单,而不仅仅停留在有衣服可穿的层面。


那么对于生产关系来说,工艺指导更具有生产关系的现实意义。体现对纺织品本身工艺的重视,实际上也就是该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减少浪费,提倡爱惜物资的主要方式。


那么这里以人均消费水平来计算,每个月2万-8万,2000-1万,500-2000,不同的消费者也体现时尚的需求。总之按消费水平来算,2000-1万属于正常水平,中产阶级人群。也就是一个中产阶级每个月大约3-5件衣服。价格区间不算,只是件数,5件等于2公斤+混纺织物。


一亩田200公斤棉花一年,可以供200(加混纺400公斤,400公斤*3米=1200米/1.2米/件,等于1000个人使用,实际上每个消费2-5件,也就是500-200人/天。换成商圈销售量,50个店铺,比如汉街20件/店/天,1000件日流量,一亩田就只能达到一半的销售量每天。也就是一亩田可以供100-200人左右消费。而消费者年龄都在20-40岁之间。


那么这样也就是每个商圈,每天满足100-200人,一亩地。试问,这个商圈卖多少出去可以满足长尾效应?因此这个市场的逻辑,其实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那么这里如何达到碳中和呢?


比如1亩地对应一个商圈。那么这个商圈的服装,需要多少量。我们按照1公斤3米来计算,等于2件衣服。20平米左右一天2件,就是20平米花掉一公斤在一天内,属于平常消费水平。那么如果是40平米的店铺则是2公斤或者更高。就这样来计算,商业消费水平越高级,越环保。因此这2公斤,满足了商业价值。所以说,商业体的运营定位和结果有很大关系。但这仅仅只是商圈强大竞争力与品牌微乎其微的销售差异。换句话说,是品牌在选商圈,不然商业在挑品牌,和经营的定位有决定关系。

在价格上,要如何把控?

另外,库存与回收应用,如何投入再生产。按照这个逻辑,这样就可以,实现服装产品类的集约化管理生产和碳中和。但实际上,国内高质量发展实行的是侧经济改革方式,解决金融宏观调控等提供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达到碳中和必然是可行性的目的,而对于服装产业本身的结构调整,还是建立在国家规划与宏观执行的过程中。绿色环保始终还是在宏观政策的范围之内,属于城市整体规划的内容。以具体数据作为参考的依据。


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可能很难从设计角度去发展成一种绿色环保的结果——除非我们用更少的面料。而面料行业本身,实际上工艺流程铸就了对品质感的认可。那么服装设计也是一种高级制品,才能在高端市场寻找到需求和用户。因此无论是便民的设计或者是基本需求,这些都不是服装设计师,这些从业者,所向往的精神世界和最终目的,廉价即缺乏设计的美学内涵。工业化从包豪斯设计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工厂使用工业化应用,在同时,剥削了大量设计师的创意市场。因此垄断资本成了服装设计创意的基本桎梏,对行业来说,缺乏美学的认知,充满价格战,是现代化生产的一种便民心态,无疑降低价格,用廉价材料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那么这就减少了设计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


而设计的立场是,不能扩充为不同的人群对行业的思考,因为这些设计师代表不了所有的企业家。在设计的立场来看,快速消费品时代似乎是一种常态,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场所,进行设计创意,这是目前服装设计师的创意以及交易的常态。


就以法国服装品牌为例,在品牌服装设计独立性当中,始终保持设计创意和品质感的时尚前沿。在服装设计品牌来说,法国服装品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不仅如此,欧洲服装品牌与设计包括时尚的交融,让服装设计包括其设计品牌视觉创意,深入人心。类似巴宝莉,古驰,美国品牌蔻驰,tony burch等,拥有良好的品质感与口碑,时尚而又具有设计独立性。是优秀的成功设计品牌。


而英国和法国的服装设计发展,体现政府对行业本身的规划。我们在做服装设计的同时,具有设计师的立场,而高级设计是对设计行业本身的肯定。包括那些高端名门的用户,他们在使用设计的同时,会让更多人在审美素养上,起到了一定的美学向导作用,并肯定了美学的价值。

那么这里设计所需要的立场是对美学的研究,确认美学在高端领域的价值来自其素养,以及完美的时尚融合。

而这些对于政府在规划时尚产业的同时,已经考虑过关于设计在高端市场的商业品质。无论是便民的商圈及住宅配套,或者是商业经济体如盘龙城,在这些规划当中,品牌发展离不开品牌自身的专业水平。那么其中不完善的方面,在当代市场受到强烈的互联网经济以及国内外品牌的激烈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独立品牌,高端视觉设计,则很难受到一定的用户认可。那么品牌实际上其专业性仍然是需要商业以及视觉上的技术指导的,才能让时尚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去有序的发展。



就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实践是建立在完备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而对于行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头脑和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