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吉亚《论不存在》中的存在问题。哲学从原始的认识论时期,到智者派发展出来存在的证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包括对宇宙万物,人的生死之间的轮回,神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从而出现了哲学的进步。在智者派之前,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以及他的各方面的认识论在整个哲学史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过程,是高尔吉亚和巴门尼德提出了他们在存在问题上的讨论。尽管他的老师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与二分法,在哲学的悖论研究上英年早逝。在当时的政治黑暗的禁锢下,哲学仍然唤醒和推动了更多的认识论的进步。
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埃利亚学派的创立者。高尔吉亚是芝诺的学生,而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所以从师承关系上来说,高尔吉亚是巴门尼德的徒孙。
哲学思想上的论敌关系 ——
巴门尼德的观点:巴门尼德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一”就是“存在”,“存在”充满了一切空间,具有永恒、不变、唯一、不动、不可分割、无穷、可以被思想与表述等特点。他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即只有存在的事物才能被思考,思维不能触及非存在。
高尔吉亚的观点:高尔吉亚提出了三个命题来反驳巴门尼德的观点。第一个命题是“无物存在”,他认为如果假设存在,穷尽所有可能后只有三种类型,即存在者、不存在者、既存在又不存在者,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无物存在的结论。第二个命题是“即使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质疑了人的感官感知存在之物的有效性。第三个命题是“即使认识,也无法表达”,表明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无法将存在的东西直接地传达给别人。
转发网上的一篇分享——
哲学最本质的部分就是批判性、反思性,它是人类不断突破和推翻成见从而一步步趋近世界赤裸裸的真实的不可抑止的生命冲动。
——坤鹏论 关注:公众平台
坤鹏论在学习后认为,要想更好地理解高尔吉亚的反证,最起码需要明白同一律、归谬法和选言推理这三个逻辑学中的名词,知道它们大致是怎么回事。
坤鹏论在前面也讲过,巴门尼德在逻辑形式上,采用了选言推理、同一律等西方思辨哲学的主要方法,比他之前的古希腊思想家那种单纯的直言判断式陈述大大前进了一步。
而芝诺更是归谬法、辩证法的发明和鼻祖。
再说,哲学最辉煌的精髓永远在于论证,而非结论。
哲学的论证工具是什么?
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便是像同一律、归谬法和选言推理等这些逻辑工具。
因此,今天坤鹏论和大家一起先对它们进行一些知识准备。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由于巴门尼德完全否定了感觉,他之后的哲学家为了突破他的理论,就必须要拯救现象,恢复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哲学家发现了感觉经验对于论证什么是“存在”或“非存在”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也就是说,人们到底是靠什么来规定世界万物的“存在”和“不存在”的呢?
毋庸置疑的答案是:人自己!
哲学家顺理成章地开始研究人和人的认识,这就要求哲学的关注点从外界自然转向人这个主体本身。
而哲学的这一转变也根源于时代的巨变。
古希腊从血缘氏族制度转变为城邦民主制度,继而的希波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希腊的繁荣,雅典成为当时最辉煌的城邦,它的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促使公民积极参政。
而政府的事务基本都是关于人的事务,而只要涉及人的事情,几乎都是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所以,这时候以智者派为代表的哲学家应运而生,他们没有继续先辈们关于世界终极存在的探寻,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个倾向作出了否定。
普罗泰戈拉以“人是万物的尺度”突破了早期希腊哲学所坚持的范围。
不过,人事的纷乱不定与变幻无常并没有把哲学从思辨的“天国”拉回到人间,反而使哲学在思辨的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思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信服,而“人是万物的尺度”恰恰支撑起了千人千面的信服,于是也就决定了哲学具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永无标准答案的潜质。
二、知识准备: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在前面已经简单讲过了,这里再温故一遍。
它是逻辑学四大基本定律之一,人们通常将其归功于亚里士多德。
顾名思义,同一律就是要保持事物的同一性。
逻辑上表示为,A=A,其中A表示某个事物。
同一律指,在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者命题都应该有它本身的含义,并且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改变。
比如:运动会开幕式那天,所有同学都到了,包括几个同学的家长。
在这句话中,同学和同学的家长不是同一概念,是不可以混淆的。
像逻辑学中“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都是违反了同一律。
而且,在哲学思辨中,也存在不少违反同一律的论证。
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到某个哲学观点时,要先对其命题、概念、论证要点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对照观察是否存在相违之处。否则,很容易被带进沟里。
三、知识准备:什么是归谬法?
在前面的文章中,坤鹏论不断提到归谬法,芝诺是它的发明人。
与哲学一样,逻辑学也是以论证为核心,根据不同标准,其论证有多种分类。
其中,根据从论据能否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假,论证可以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两类。
直接论证是从论据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论证;
间接论证是从论据不能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论证。
归谬法就属于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与反证法一起,是间接论证两大最主要的方法。
它首先假设某命题成立,然后推理出矛盾、不符已知事实、或荒谬难以接受的结果,从而下结论说某命题不成立。
归谬法与反证法相似,差别在于反证法只限于推理出逻辑上矛盾的结果。
但是,国内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
举个简单的例子:
警察:你12日晚上在哪里?
嫌疑人:我那时在打篮球。
警察:好的,也许那是真的,让我们来看看是否可能是真的吧。
警察:嗨!医生,嫌疑人可能在12日晚上打篮球吗?
医生:不可能,他的胳膊刚在前一天骨折了。
警察:你那天晚上好像胳膊骨折了,所以你不可能在那天晚上用一只骨折了的胳膊打球,你的故事导向了一个矛盾,你根本就是在撒谎!
归谬法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极其强大的工具,是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深爱的工具。
逻辑学领域还有人说,归谬法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发明的。
坤鹏论查了很多哲学史类图书以及各种百科,都没有找到此说法的直接证据。
当然,莱布尼茨确实是不折不扣的逻辑学大师。
他极为重要逻辑,视逻辑为形而上学的钥匙。
在逻辑学的发展史上,他的研究成果可谓卓越无比,逻辑思想可圈可点,并且是当之无愧的数理逻辑奠基人。
将命题形式表达为符号公式,将等号引入逻辑学,是他在数理逻辑领域的主要贡献之一。
这就是被后人称颂的“莱布尼茨定理”,即“a是b”和“b是a”。
这一定律可以分解为两个断言:
所有a的属性都是b的属性;
所有b的属性都是a的属性。
它所论证的是:
如果对于一个事物的所有描述都能用来描述另一个事物,那么两个事物是等同的。
如果你能对两个事物进行完全相同的描述,那么它们就是等同的。
也就是说,一物能为另一物所替代而保持原来命题的真实性,那么它们就是同一的,这也称为不可分辨同一性原理。
比如: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婚男人与所有的未婚男人都是单身汉。
张三是未婚男人,未婚男人等同于一个单身汉,因此张三是单身汉。
你可能觉得这一定理是玩文字游戏。
你错了!
它的意义非凡!
因为它使得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步骤内判定由可能无限多数量的句子组成的句子集的真值,也能证明每一个可能存在的三段论。
莱布尼茨坚信,创造这种包含一切学科的普遍语言是极其困难的,但学起来却是非常容易的。
由于这种语言惊人的灵巧和巨大的效用,将很快被人们接受,而且还可以在接受它的不同民族的交往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由此,他被尊为世界语的先驱。
发现一种普遍化的万能数学,用计算来代替思考,是莱布尼茨一生痴迷的事业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莱布尼茨在数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可能是其天才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还有很大程度取决于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对前人知识分析综合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莱布尼茨的很多思想都能在其前人那里找到源头,但他善良宽容、长于批判、敏锐机智的独特个性,总能使他从别人熟视无睹、老生常谈的东西那里发现真知灼见。
因此,坤鹏论相信的是,莱布尼茨不是归谬法的发明人,但他一定是归谬法发扬光大的那个人。
四、知识准备:什么是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就是这样一种推理:它具有两个前提,其中一个前提是选言命题,另一个前提是这个选言命题的一部分选言支(或其否定),然后根据选言命题各选言支之间的关系而进行推演的演绎推理。
选言推理一般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所组成。
根据组成前提的命题是否皆为选言命题,可分为纯粹选言推理和选言直言推理。
按一般习惯用法,选言推理主要指选言直言推理。
根据选言前提各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是否为相容关系,可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规则是:
规则1: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规则2: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比如:
这件事或许是甲干的,或许是乙干的;这件事不是甲干的;所以,这件事是乙干的。(符合规则1:正确)
这件事或许是甲干的,或许是乙干的;这件事是甲干的;所以,这件事不是乙干的。(违反规则2:错误)
张三是教师或者是律师,他不是教师,所以,他是律师。(符合规则1:正确)
张三是教师或者是律师,他是教师,所以,他不是律师。(违反规则2:错误)
Just Do It
下列推理是对还是错?
1.这份统计表格的错误,或者是原始数据不准确,或者是计算有错误;经反复验算证明计算没有错误;所以,这份统计表格的错误在于原始数据不准确。
2.这项科研成果或者有实用价值,或者有理论价值;经鉴定这项成果有很大实用价值;所以,它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3.他或者犯了贪污罪,或者犯了受贿罪,或者犯了渎职罪;经初步审理可以认定他犯了贪污罪和渎职罪;所以,可以排除他犯受贿罪的可能性。
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是:
规则1: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规则2:肯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比如:
这件事要么是甲干的,要么是乙干的;这件事不是甲干的;所以,这件事是乙干的。(符合规则1,正确)
这件事要么是甲干的,要么是乙干的;这件事是甲干的;所以,这件事不是乙干的。(符合规则2,正确)
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小李没有得冠军,所以,小王得冠军。(符合规则1,正确)
要么去桂林旅游,要么去海南旅游;去桂林旅游,所以,不去海南旅游。(符合规则2,正确)
人就是这样,往往嘴上痛骂着的才是心中渴望着的。
坤鹏论在前面提到过,高尔吉亚直接用巴门尼德的逻辑颠覆了巴门尼德的观念。
他是从巴门尼德的逻辑本身出发来否定巴门尼德哲学的第一人。
从哲学特征上说,高尔吉亚与芝诺相似,都是通过逻辑论证揭露别人论点中矛盾的高手高高手。
不过,二人的方向却是南辕北辙般地完成相反。
芝诺用严密的“辩证法”竭力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高尔吉亚则通过同样无懈可击的逻辑推论揭露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荒谬。
可以说高尔吉亚的三大命题与芝诺的四个悖论一样“惊世骇俗”。
但是,通过细致的逻辑推理,高尔吉亚同样也正大光明地确立了它们的可能性。
这三大命题是在他的名为《论自然与不存在》的书中提出来的,可惜该书已经失传。
后世人们则主要通过著名怀疑论者之一——赛克斯都·恩披里克的《反数学家》以及匿名作者的《De Melissus,Xenophane,Gorgia》了解到它们。
命题一:世上无物存在
巴门尼德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一”就是“存在”,“存在”充满了一切空间。
他用这个具有永恒、不变、唯一、不动、不可分割、无穷、可以被思想与表述的“存在”来表示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最普遍的本质。
按照巴门尼德的说法,“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并不因此就存在,我们就思想不到存在。”
他的意思是,你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可能知道它,你也就不可能把它说出来,因为能够被思维和能够存在的是一回事。
这就是西方哲学史的第一个规定: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高尔吉亚反其道行之,他通过反证得出世上无物存在,从而说明思维和存在之间不是同一样的,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确实,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万有引力客观存在,我们无法感知到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存在。
人的感官在功能上是有局限性的,再加上人在时间和空间中占据的位置渺小得可怜,人又如何能从自身这个有限存在物的带有极大局限性的感官出发去判断世上万物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就算人类有语言和文字传承记忆,能够不断积累叠加知识,但是相对于世界来说,依然太短暂、太浅薄。
如果把400万年压缩成24小时,人类历史始于午夜,那农业大概出现在23点55分后,当下的我们呢,也不过是23点55分零几秒而已。
当然,作为2000多年前的高尔吉亚,他既不知道万有引力,也没有考虑人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他的“世上无物存在”完全靠的是逻辑论证。
难怪莱布尼茨坚信逻辑是形而上学的钥匙,坚信它能够成为世界通用的、创造很难理解很简单的语言,并且一生都为其而奋斗。
塞克斯都在其《反数学家》中详细记载了高尔吉亚如何论证“世上无物存在”,坤鹏论在此为大家重现一下。
第一步:如果有某物
如果有某物,穷尽所有可能后只有三种类型:
要么是存在者;
要么是不存在者;
要么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者。
高尔吉亚认为, 一个东西不可能既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矛盾律),所以就只剩下了存在者、不存在者。
第二步:对某物存在进行反证
如果某物存在,穷尽一切可能后只有三种情况:
要么是存在者存在;
要么是不存在者存在;
要么两个都存在。
情况1:存在者存在
如果存在者存在,穷尽一切可能后有三种可能:
存在者要么是永恒的;
存在者要么是派生的;
存在者要么既是永恒的又是派生的。
情况1.1 如果存在者是永恒的,穷尽一切可能后只有三种可能:
要么存在于大于它的地方——如果存在于大于它的地方,那么存在者就是有限,矛盾。
要么存在于等于它的地方——那么存在者既是存在者本身,同时又是一个地方,这是不可能的(有些诡辩)。
要么存在于小于它的地方——那么存在者就无处存在了,这也是不可能的。
总结:三种可能一一否定后,就反证出了存在者不是以永恒的形式存在。
情况1.2 如果存在者是派生的,穷尽一切可能后分为两种可能:
(坤鹏论注:这两种情况色诺芬尼已经论证过,都不可能)
要么是由存在者派生的——那么就有一个以上的存在者,不仅无法说清它们的派生关系,而且从存在的现实性来看,它们是同一整体,这里是有矛盾的。
要么是由不存在者派生的——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存在者不可能生出存在者,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总结:存在者也不是派生的。
情况1.3 存在者既是永恒的又是派生的,由上面情况1.1与情况1.2的论证它也就不攻自破了。
情况2:不存在者存在
这个命题沿用了巴门尼德的著名论证结论: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因此,不存在者存在这个命题也是错误的。
情况3:存在者和不存在者都存在
以下是《反数学家》中的论述的大意:
存在者和不存在者都不存在,这个情况并不难设想。
因为如果不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也存在,那么在存在这点上,不存在者与存在者就是同一个东西。
所以两者都不存在,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同意不存在不存在者,并且指出了存在者与不存在者是同一东西,那么,存在者也就不存在。
既然存在者与不存在者同一,那它就不能是这一个和那一个,因为如果它是这一个和那一个,那它就不是同一个,如果它是同一个,它就不是两个了,因此可知无物存在。
高尔吉亚先用“如果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也存在”推导出“存在者与不存在者同一”,再根据“不存在者不存在”结合“存在者与不存在者同一”得出“存在者不存在”。
综上所述,高尔吉亚得出——无物存在。
从以上可见,他的整个论证形式是非常严格,层层推进,完全体现出了他提出反证的最大目的——要得出巴门尼德的结论与得出“世上无物存在”的结论一样容易。
只是当时的逻辑水平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抽象能力以及对于语词概念的理解,尚处于稚嫩,所以难免让人觉得高尔吉亚的论证有些诡异,也就得了诡辩的名号。
命题二:即使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
和第一个命题相反,如同芝诺一样,高尔吉亚退了一步,退到了对手那里,他姑且承认巴门尼德“有物存在”的观点。
但是,他认为即使有物存在,也难以被人认识。
这就一举切断了事物存在的现实性与其被人认识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高尔吉亚实质上质疑了人的感官感知存在之物的有效性。
既然巴门尼德认为思维与存在同一,但是,人感知外物存在的能力之有无尚待确认,那么从外物存在到被人认识之间就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和困难,显然就无法得出“能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的结论。
这个质疑相当厉害,也特别容易让人陷入怀疑主义而无法自拔,并且影响西方哲学很深很深。
之后被奥古斯丁提出、被笛卡尔发扬光大的“我思,故我在”,不能不说有此质疑命题的莫大功劳。
而笛卡尔正是挟“我思,故我在”拉开了以认识论为主体的近代哲学的序幕。
命题三:即使认识,也无法表达
巴门尼德将他对存在的体验公之于众,在他的眼中,存在是一个不动、惟一、永恒的完美球体。
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人,要使用语言,语言不是全体,语言是异于被给予的东西,它不是存在物,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物。”
他的意思是,我们就不可能把存在的东西直接地传达给别人,你把语言告诉给别人,别人听到的也只是语言,你想用语言所传达的那个东西并不随语言传达过去。
因此存在也好,非存在也好,都是不可言说的。
想想看,实际生活也确实如此,我对你说的话是我自己所了解的,但是,你听了之后所了解的,难免会和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产生差距。
由此可知,人活在世界上, 要和别人沟通、建立共识,确实困难重重。
这种对于存在的认识与体验是不可交流的思想,表明了高尔吉亚对语言的极度不信任。
也就是说,就算你感知到了世上存在之物 ,但是,你能否将自身的感知真实、全面地表达出来为他人所知晓,从而让其他人也100%知道你所感知的“世上存在可被我感知之物”这一事实呢?
这中间大可质疑。
这个命题,实质上切断了人感知某物存在的现实性,与人向他人表达某物存在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质疑了感知某物与表达这一感知之间画等号的可能性。
简单讲,你巴门尼德所表达的自身感知尚且存疑,又如何向我表达类似“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这一表达自身感知成果的话,并且希冀我对你巴门尼德的观点认同呢?
高尔吉亚以上这三大命题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 ,其锋芒所向直指巴门尼德“所感知的东西是存在”的观点。
同时,高尔吉亚提出的三大命题还可以从后往前逆推:
我无法表达我的认识;
我不能认识物的存在;
因此我不能说世上有物存在;
故而世上无物存在。
最后,坤鹏论留个思考给大家:人(包括高尔吉亚在内)是否包括在命题中“物”之内呢?
由这个思考,我们的思想可以顺利地连接到胡塞尔的现象学,继而又自然而然地飞翔到了存在主义的空间。
关注公众平台 :坤鹏论原创,这里我只找到了上和中两篇思考内容。
我个人分享一下关于巴门尼德和高尔吉亚对存在关系的辩证内容
巴门尼德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存在和一的关系,存在之所以存在,不是不必要的存在。我们可以把一看作是Being,来理解存在的关系。存在之所以不存在,就是因为不是必要的存在。西方哲学在这里就为后来的唯物主义辩证关系打下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哲学在很多时候,关于我们去看亚里士多德的手稿,会有大量的篇幅是描述某个学科的具体如何思考的辩证关系。这些发散性思维越多,越需要去辩证出来对我们来说重要的部分。每个人无法扩充为四和八方的空间。
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相当多的,我这边就简单的整理一些出来。亚里士多德在集中表现《形而上学》中,这些批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理念事物的形体,实体,共相只能存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存在。2.当时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亚里士多德用到的修辞是缺乏必然性的推论,或者推出了一些没有与之对应的东西的形式或理念,如“否定了的东西”“缺乏”也有其理念,不能独立存在的“关系”也有其相应的理念。这显然是荒谬的。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荒谬实际是对类似白马非马这种诡辩论或者谬论的无奈。那么谬论究竟确定是缺乏什么在存在关系当中,哲学曾经提出过非常准确的修辞定论。
在学习《形而上学》中,给“存在”分层分类,在哲学社会关系当中,亚里士多德延续了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对“存在”关系的思考,他们认为“高等级的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存在最普遍的,无所不包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在哲学上是绝对的第一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存在问题上,高等级的存在对于整个哲学观念意味着什么。在西方古典哲学的论述当中,高等级的存在就意味着存在本身。
而存在始终包含着偶然必然,情感与实体之间的具体论述与差异化。柏拉图认为存在是时间的延续,是实体在每个事物上的分有。他反对巴门尼德的观念,他提出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把“想象”和“信念”,“理智”和“理性”分了几个等级。在意见和真理之外还有“无知”。
高尔吉亚在这里试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就是假的,在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也是假的。他用了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 2如果有某物存在 3这个东西有被认识但也无法告知其它人。但是原本一假毁所有的论述,在高尔吉亚这里,就特别明确的将存在之物的范围进行了特殊的论述研究。
而当时的哲学家同样肯定的存在的观念是代表了高级观念的存在。高尔吉亚的论述将存在的观念用悖论的形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无物存在的命题,进行了有物存在的思考。那么更多具体的内容可以去搜索关于高尔吉亚论述的 A非存在,或者是 B存在,或者是 C即存在,又非存在
于是在高尔吉亚的存在论命题,即时认识了,也无法言说,与普罗泰戈拉殊途同归。用真相和假象的相对主义和解构主义,回答探索了存在相关的命题。
而巴门尼德主要的哲学论述在法哲学的基础上,他把“真理之路”“意见之路”看成了两种分歧。提出了“存在或存在物,非存在,不存在”的观念。巴门尼德主要认为,永恒唯一不变动的才是存在的,处于流变当中转瞬即逝的事物则无定形,属于非存在。在法哲学当中,西方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哲学系统的完善以及完善了科学认识论的产生。